2013年9月6日星期五

大纪元: 奥巴马演讲成安徽一中学早读教材引发争议

大纪元 - 大陆新闻
大纪元, 全球中文综合网站 - 新闻, 媒体, 中国, 大陆, 台湾, 香港, 澳门, 北美, 国际, 评论, 体育, 娱乐, 财经, 科技, 生活, 健康, 美食, 文化, 文摘, 图片, 等等。 
Introduction to Coaching & CEC's

In less than an hour, you'll learn how to win the hearts of your members and build a successful fitness community. Sign up for this $49 online course.
From our sponsors
奥巴马演讲成安徽一中学早读教材引发争议
Sep 6th 2013, 13:37

【大纪元2013年09月06日讯】9月4日,是中国大陆新学期开学第三天,安徽省合肥寿春中学的3000多名初中学生,统一在早读课上读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篇开学演讲稿,引发社会的议论。

三千学生早读奥巴马演讲稿

据陆媒《中安在线》9月5日报导,9月4日上午7点的早读课上,合肥寿春中学约100个班级的3000多名初中学生,统一阅读着一份演讲稿。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9月8日在美国阿林顿中学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美国总统奥巴马这篇题为《我们为什么要上学》的演讲稿,在网络上非常流行。奥巴马总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一些美国人的事迹,告诉孩子们,为什么要上学,是因为"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奥巴马说,或许你能成为一个发明家、创造家,但假如不在自然科学课上做几次实验,你不会知道自己有这样的天赋。

另外,奥巴马还在演讲中说,一些人可能没有有利条件,但是"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藉口",每个人要对自己担起责任。最后,奥巴马说,并不是每件事,都能在头一次尝试时获得成功,"最最成功的人们往往也经历过最多的失败,但人不能让失败左右自己,而是要从中吸取经验。"

副校长:奥巴马的演讲具体、生动

陆媒记者从寿春中学了解到,这份演讲稿是学校副校长孙叶青提议,校长吕道奎同意后发给学生的。大概一年前,孙叶青从网上看到了这段网络视频,立即被奥巴马的演讲吸引了。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上学的意义,激发学习的热情,老师们一直在尝试各种办法。

"奥巴马的这个演讲,我看到后很有感触。他讲的话很具体,很生动,从个人和家庭出发,并不空,也不大,我认为很有利于孩子们接受。"孙叶青说。

孙叶青认为,在求学这个层面,全世界都有共性:"教育改变命运、努力、坚持、不放弃",这些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东西。

陆媒记者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反映,读了奥巴马的演讲,非常有启发,"以前上学就是老师上课,我们听,然后做作业,完成任务。但这个演讲让我开始思考学习的意义,学习对于自己的作用。"

"这种争议匪夷所思"

学校早读课上阅读美国总统演讲稿的做法引起中国大陆一些家长的议论。一位家长说,这份演讲稿,渲染了很多美国精神,担心会影响孩子的文化取向。另一位家长则说,"感觉不错,用浅显的语言和大量的事例,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但他也表示学习外国的东西多了,对本民族的文化兴趣会不会降低?

大陆评论家舒圣祥认为,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稿,中国的学校印发给孩子们早读,成了有争议的事件,这样的争议本身就显得匪夷所思。

他说,这件事情引发争议最根本的原因,或许还不是演讲稿本身,而是奥巴马演讲稿是学校"私自"决定给孩子们早读的。也就是说,它不是官方统一安排的教材,没有经过教育局的批准。他说,中国的校长都是中共官方委任的"干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他们无须对自己的教育理想和学生们的前程负责,只是对教育局负责,按照其规定的统一模式办学,完成其交代的各种考核任务。相比之下,合肥寿春中学"私自"给孩子们印发奥巴马演讲稿,显然有点"另类"。

(责任编辑:古春秋)

请关注大纪元的广告商家,向朋友推荐大纪元,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网址: http://epochtimes.com/gb/13/9/6/n3958054.htm奥巴马演讲成安徽一中学早读教材引发争议.html  美东时间: 2013-09-06 00:37:07 AM 【万年历】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